当前位置:首页>联系我们
赵一诚简介
服务项目
.

  • 赵一诚,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祖籍山东招远市。著名易学家、风水学家、著名预测学家、“六图库大全图”董事长;曾担任“哈尔滨易经科学研究院”秘书长;《中国易学博览》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回世界易经大会执行副主席;现任“中国易经高峰论坛”常务主席;“哈尔滨摇鞭易学研究院”院长、高级讲师、策划师、摇鞭风水第七代传承人;同时担任多家企业及个人高级顾问。


    赵一诚,少年时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国粹经典《易经》充满了兴趣,后拜在当代“易学泰斗”摇鞭派第六代传人,秦伦诗(1939-2017)先生门下,成为嫡传大弟子。对“预测学”、“堪舆学”、“择吉学”的造诣颇深,尤其对摇鞭风水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赵一诚,技艺精湛,宅心仁厚。多年来,通过用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和师传秘法,为社会各界人士造福解灾。在风水布局、企业策划指导上更是彰显高超技艺,在预测指导中,他以人为本,精心合理的为求测者,设计方案、解决难题。得到了顾客的高度信赖与好评。其中,通过他有效的指导,使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并逐年转入盈利状态;有的是企业初建时就通过他一步步跟进指导,现在已做成国际贸易,成长为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他的预测指导、风水策划,使一些感情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让一些半路辍学的青少年,迷途知返,重回校园,认真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一些身患疾病,前来预测的顾客,赵一诚更是乐善好施,积极助人,精心为其阴、阳宅做风水调整化解,使患病顾客,逐年恢复健康而积极面对人生;尤其是精准的预测了2015年7月中国股市将有重大异常波动(股市称其为股灾)后,更是声明鹊起,前来预测指导和做风水调整的顾客,络绎不绝,直至深夜还要接待顾客。一些国内、外的客人也是不远万里,专程带着锦旗和礼品,前来看望他,以此表达对赵老师的感激之情。


    随着近些年的房地产热,多家房地产企业聘请赵一诚老师为企业咨询顾问,并对一些在实际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做预测指导与风水调整。一些成交量大的,中介房地产机构,也来请赵一诚老师选址和总部的建设指导。同时成为《哈尔滨房地产报》特约风水策划师,和多家媒体的决策顾问。


    多年来,赵一诚致力于易学理论与学术创新研究,对传统的预测学、风水学、择吉学等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以实践为主,理论为依据的应用操作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大道至简,精准有效。为易学实战应用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1年8月,赵一诚创办成立了“哈尔滨易海涯传播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中国摇鞭易学文化研究院”并任董事长。公司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民众。公司创建以来,凭借着技术实力,得到了全国各地有识之士高度好评和肯定。期间,由赵一诚老师撰写的《摇鞭风水造福于民案例》、《赵一诚漫谈风水》、《赵一诚浅谈周易文化对紫禁城的影响》、《姓名与人生》、《医易同源》、《六爻预测应用浅析》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易学刊物及世界易经大会的精选论文集中,得到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在学术交流活动上,赵一诚应邀出席了2011年国际风水文化节,暨亚洲易学高峰论坛。同年3月参加辛卯年“摇鞭派”祭祖大会,并做学术交流报告。

    2012年出席了“中国易学文化高峰论坛”。

    2014年出席了“国际易学文化高峰论坛”,同年应邀参加 “第十七回世界易经大会”,并在3月28日,组织“摇鞭派”弟子们参加甲午年“摇鞭派尊师重道”祭扫活动,并在大会上发言,同时做最新阶段的“摇鞭风水”学术研究报告。

    2017年出席“第二十回世界易经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团执行副主席。

    在历届大会上均做学术演讲,其学术论点得到大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多次受到大会荣誉表彰。

    2010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上,由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授予:赵一诚“中国著名易学家”、“著名风水专家”光荣称号。


    在易学发扬与传承上,赵一诚老师秉承严谨、务实、求真的教学原则,开办函授、面授,易学培训讲座,培养出了众多的德才兼备的易学精英人才。并把多年的实践应用经验和操作案例,撰写成册,其中《摇鞭风水阴阳宅勘测》、《六爻应用操作案例集》、均为师传勘、断秘法,部分内容在历届培训中,都做出了细致讲解。使每期的参班学员,学到了无比宝贵的知识而受益终生。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尊师重道”是赵一诚老师的做人之本,处世之道。生活中的赵一诚老师,平易近人,对待每一位顾客,像朋友一样,以诚相待;对待弟子、学员们更是有求必应,平日无论工作有多忙,对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不厌其烦的一一答复。


    赵一诚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朴实而谦卑的研易者。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学好一门知识,很不容易,大家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他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佩不已。


    如今,赵一诚老师,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易学家,任重而道远。他用博大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眼光,开拓进取,展望未来!


    第二十回世界易经大会授予赵一诚先生“易学研究杰出贡献奖”证书。

    世界风水学会授予赵一诚先生“中国风水名家”证书。

    北京育德教育机构为表示感谢赠赵一诚先生“振兴中华文化,弘扬易学国粹”锦旗。

    华隆经贸为表达感谢赠赵一诚先生“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锦旗。

    历届特训班结业学员表示感谢赠赵一诚先生“尊师重道、摇鞭传承”锦旗。


大学要开“国学”专业——中办、国办发文了
来源: | 作者:zhaoyicheng | 发布时间: 2017-02-19 | 1228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北京晚报》报道,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各校纷纷在课程中增加了与“国学”有关的元素,而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明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亦对此举表达了积极欢迎的态度:“教育部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可谓高瞻远瞩,令人期待。”他认为,这些年的国学热并非偶然,可谓大势所趋。“因为在当今世界各民族中,以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保存了最为完整的传统文化,里面积淀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和借鉴。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在世界地位的显著提高,不论是学校、政府以及媒体,还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充分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深入每个国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和理念,而这恰恰依赖于国学的教育和传播。”

    
   曾亦进一步指出,由于过去我国教育在这方面的偏废,导致国学人才严重不足,社会上的国学传播和教育也出现了某些偏差。譬如,仅仅注意部分经典的学习,且常常流于肤浅。因此,学校增设国学本科,系统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和政府对于国学教育的需要,正是迫在眉睫之举。“这不仅能满足目前国学教育的现实需要,而且从长远来看,若以此为前提,促进国学的深入研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人才,能使传统学术与思想得到真正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也对此表示肯定,认为这一来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二来解决了国学专业人才的“户口”问题。他解释说,一方面,中国不同于以宗教立国的西方,是以人文教化来立国的,必须要有一套“文教”的传播系统,才能实现“正人心,美风俗”,也就是西方社会中通常由宗教来实现的稳定社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更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近些年来国内频频出现教育滑坡、素质低下的事件和现象,正是和传统人文道德教育、国学教育的缺失有关。“现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设立这个专业。补上这一课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梁涛还指出,“我在国学院很多年,国学院长期没有国学学位,而用人单位是根据专业学位来选拔人才的,我们国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只能说自己是文学专业、历史专业。这并不利于国学院学生的就业,也不利于学院招生。现在国家设立专业,给予学位,就是把国学专业的‘户口’解决了。为我们学生的入学、就业造就了很大的便利。”总之,当前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去讲授、传播国学,他相信国学专业的设立对中国教育事业,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国学热日渐兴起,许多高校在招生时均把国学基础作为重要考察目标!

    
   例如清华大学提出将选拔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学生;清华大学首次推出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报考学生需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其中还有“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等要求。

而武汉大学也提出“申请国学班的考生将优先录取”的诱人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涉及国学专业,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古文基础,研读过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了解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追求;参与国学相关竞赛或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发表过国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国学基本知识”占据考分的50%,古代汉语、语文常识、写作等占50%。
除此之外,美国玛赫西管理大学,预备招收大学预科班,要求在中国读私塾四年以上。
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战略
    
   这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见一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4.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内容
5.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6.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7.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重点任务
8.深入阐发文化精髓
    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

9.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0.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

11.滋养文艺创作
    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科学编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大力加强文艺评论,改革完善文艺评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12.融入生产生活
    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1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加强革命文物工作,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加强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和交流,积极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以及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鼓励港澳台艺术家参与国家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14.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积极宣传推介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5.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6.加强政策保障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和措施,用以倡导和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17.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
    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18.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